高分子化學發(fā)展史?高分子化學高分子化學作為化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建立起來的一個較年輕的學科。然而,人類對天然高分子物質的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古代,人們的生活就已和天然高分子物質結成了息息相關的關系。那么,高分子化學發(fā)展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分子化學是高分子科學的三大領域之一,它包括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藝。高分子化學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學反應、物理化學、物理、加工成型、應用等方面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
高分子化學包括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三大領域。如今,建立了頗具規(guī)模的高分子合成工業(yè),生產出五彩繽紛的塑料、美觀耐用的合成纖維、性能優(yōu)異的合成橡膠。高分子合成材料,金屬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并列構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發(fā)展歷程
合成高分子的歷史不過90年,所以高分子化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今年整整80年,但它的發(fā)展非常迅速。目前它的內容已超出化學范圍,因此,現在常用高分子科學這一名詞來更合邏輯地稱呼這門學科。狹義的高分子化學,則是指高分子合成和高分子化學反應。
人類實際上從一開始即與高分子有密切關系,自然界的動植物包括人體本身,就是以高分子為主要成分而構成的,這些高分子早已被用作原料來制造生產和生活資料。人類的主要食培孫衡物如淀粉、蛋白質等,也都是高分子。只是到了工業(yè)上大量合成高分子并得到重要應用以后,這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才取得高分子化合物這個名稱。
后來,經過研究知道,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和那些天然存在的高分子,在結構、性能等方面都具有共同性,因此,就都叫做高分子化合物。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 社會發(fā)展對高分子 材料與工程專業(yè)人才的需求基本表現為:研究型、工程技術型、職業(yè)型。為此 2001 年,教育部調整、組建了新一屆教學指導委員會,納櫻設置了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強調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拓寬專業(yè),打好基礎,理工結合。對工科學校而言也強調進一步加強工程教育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
1.我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yè)的發(fā)展變化
我國高分子類專業(yè)設置始于 1953 年,是從化學和化工類專業(yè)中形成和分離出來的。理科高分子化學教研室始建于北京大學化學系,工科的塑料工學教研室則建于成都工學院(今 四川大學)化工系。最早的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系是在中國科技大學建立的。而北京化工大學是在全國最早建立學科內容全面的“高分子系”的院校。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在我國高校 中陸續(xù)設置的高分子類專業(yè)是: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工、塑料工學(塑料工程)、橡塑工程、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合成橡膠、化學纖維等三級學科專業(yè)。
1998 年教育部本科專洞鋒叢業(yè)目錄調整將高分子材料相關的工科類專業(yè)統(tǒng)一為“高分子材料 與工程”專業(yè),將理科類的高分子專業(yè)并入材料化學專業(yè)或化學專業(yè);將高分子化工專業(yè)并入化學工程專業(yè)。
高分子化學
高分子化學作為化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建立起來的一個較年輕的學科。然而,人類對天然高分子物質的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古代,人們的生活就已和天然高分子物質結成了息息相關的關系。高分子物質支撐著人們的吃穿住各方面,作為人類食物的蛋白質和淀粉,橘喚以及用紡織成為衣物的棉、毛、絲等都是天然的高分子物質。在我國古代時派空,人們就已學會利用蠶絲來紡織絲綢;漢代,人們又利用天然高分子物質麻纖維和竹材纖維發(fā)明了對世界文明有巨大失去作用的造紙術。在那時,中國人已學會利用油漆,后來傳至周邊國家乃至世界。可以說,古代中國在天然高分子物質的加工技術上,例如絲織業(yè)、造紙術和油漆制造,是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
歐洲工業(yè)革命之以后,許多天然的高分子物質日益成為生產不可缺少的原料,促使人們去研究和開發(fā)高分子物質。這時,人們首先遇到了對天然橡膠以及天然纖維的利用和改進。橡膠的產地在熱帶,最早對它的利用也開始于這個地區(qū)。哥倫布航海時,曾在拉西美洲的海地看當地人用天然形成的橡膠球進行游戲。1530年,歐洲人恩希拉介紹了在巴西、圭亞那等地區(qū)的人們利用粗糙的橡膠制作容器防曬布等日用品的情況。然而,在將橡膠用于制造之前,人們面臨著諸多的工藝難題,科學家們都在努力探尋這些難題的解決辦法。
我國的“高分子物理”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1951年唐敖慶在“中國化學會志”上發(fā)表了關于橡膠分子尺寸計算的我國高分子研究的首篇論文,并在吉林大學開展了高分子統(tǒng)計理論的研究;錢人元分別于1952年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所,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所建立了高分叢賀子物理化學研究組,開展高分子溶液研究(1956年由上海遷京,成為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的一部分);錢保功于50年代初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開始了高滲喚派聚物粘彈性能及高分子輻射化學的研究。他們的工作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高分子物理鏈旅”研究。
早在19世紀中葉高分子就已扒乎指經得到了應用,但是當時并沒有形成長頃游鏈分子這種概念。主要通過化學反應對天然高分子進行改性,所以稱這類高分子為人造高分子。比如1839年美國人Goodyear發(fā)明了天然橡膠的硫化;1855年英國人Parks由硝化纖維素(guncotton)和樟腦(camphor)制得賽璐珞(celluloid)塑料;1883年法國人de Chardonnet發(fā)明了人造絲rayon等。可以看到正是由于采用了合適的反應和方法對天然高分子進行了化學改性,使得人類從對天然高分子的原始利用,進入到有目的地改性和使用天然高分子。
回顧過去一個多世紀高分子化學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到,高分子化學反應和合成方法對高分子化學的學科發(fā)展所起的關鍵作用,對開發(fā)高分子合成新材料所起的指導作用。比如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fā)現的導電高分子,改變了長期以來人們對高分子只能是絕緣體的觀念,進而開發(fā)出了具有光、電活性的被稱之為“電子聚合物”的高分子材料,有可能為21世紀提供可進行信息傳遞的新功能材料。因此當我們探討21世紀的高分子化學的發(fā)展方向時,首先要在高分子的聚合反應和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 對大品種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而言,21世紀初,起碼是今后10年左右,metallocene催化劑,特別是后過渡金屬催化劑將會是高分子合成研究及開發(fā)的熱點。
以上就是高分子化學發(fā)展史的全部內容,回顧過去一個多世紀高分子化學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到,高分子化學反應和合成方法對高分子化學的學科發(fā)展所起的關鍵作用,對開發(fā)高分子合成新材料所起的指導作用。比如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fā)現的導電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