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題目?1. 高一物理題目中,已知空間站的周期大約為90分鐘,地球的半徑約為6400公里,地面的重力加速度約為10米每秒平方。2. 根據萬有引力公式,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可以表示為g = GM/R^2,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M為地球的質量,R為地球的半徑。3. 空間站所受的向心力由地球對其的萬有引力提供,那么,高一物理題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證明:
從題目意思可知,A是靜止在地面的。
由于A、B均沒有加速度,將A、B作為一個整體,整體的兩個部分均沒有加速度,所以整體受到的外力(不是內力)的合力必然等于0。----這是牛二的應用
對A、B組成的整體而言,受到總重力(GA+GB),地面的支持力N,這兩個外力的方向是豎直的,假如地面會有摩擦力給整體,方向只能是水平的,這樣三個外力的合力就不等于0,所以地面對整體是沒有摩擦力作用的!
即地面對A物體的靜摩擦力為0。
十年前的物理王來給你做這道題^_^
首先,石頭在離開氣球的一剎那的速度還是10m/s,且方向是向上的.能理解吧
因為重力加速度g=10m/s,所以1秒后石頭靜止,好理解吧
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自由落體的反過程,用h=1/2 * g * t^2可得出其上升的高度h=5m,簡單吧
因為之前氣球勻速上升了4秒,也就是40m,加上這5m,就是45m,也就是說石頭要再做一個從45m處的自由落體,沒錯吧
h=1/2 * g * t^2
得出t=3秒,加上石頭上升的1秒,一共4秒,
我再給你說一下吧,1秒是石頭離開氣球后上升用的時間,3秒是從最高處落到地面所用的時間,4秒是石頭離開氣球后到落地的總時間,清楚了吧
平均速度,速度指的是總位移與總時間之比,在本題中總位移為40m,如果理解不了這個把你學費要回來吧,總時間為4秒,所以平均速度即為40/4=10m/s,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
平均速率,速率指的是總路程與總時間之比,在本題中就是40m,加上石頭上升的5米,加上石頭下降的5米,就是五十米,而總時間還是4秒,所以平均速率為(40+5+5)/4 = 12.5m/s,速率是一個沒有方向的物理量
根據題意,已知:
1、拉力:N = 2G = 2mg;合力:F = N - G = mg;加速度:g;(豎直向上)
2、末速度:V = gt
3、額定功率:P = N·V = 2mg·V
分析選項:
A、拉力為恒力,做功 = 力 × 位移:W = N·H = 2mgH
B、根據3,V = P/(2mg)
C、根據3:V = gt;根據3:V = P/(2mg),動能:E = ?mV2 = ?m·(gt)·(P/2mg)= Pt/4
D、合力所做之功就是動能增量,即C選項中的值:Pt/4
正確答案:A、C
1. 高一物理題目中,已知空間站的周期大約為90分鐘,地球的半徑約為6400公里,地面的重力加速度約為10米每秒平方。
2. 根據萬有引力公式,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可以表示為g = GM/R^2,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M為地球的質量,R為地球的半徑。
3. 空間站所受的向心力由地球對其的萬有引力提供,該力等于空間站質量m乘以向心加速度a,即F = ma。向心加速度a可以表示為a = (2π/T)^2 * (R+h),其中T為空間站的周期,R為地球半徑,h為空間站所在軌道的高度。
4. 將向心力的表達式代入F = ma中,得到GMm/(R+h)^2 = m(2π/T)^2 * (R+h)。
5. 通過簡化上述方程,可以解出空間站軌道的高度h,得到h = (gR^2)/(4π^2/T^2) - R。
6. 將已知數據代入上述公式計算,得到h ≈ 3.115 * 10^5米。
7. 在上述計算過程中,需要注意半徑的單位應保持一致,以及所有計算步驟都要準確無誤,以確保最終結果的正確性。
1。開始下落時,Ek=0,Ep=mgh=10*10*125J=12500J,E=Ek+Ep=12500J
2.下落2s時,V=t*a=t*(mg-0.1mg)/m=t*0.9g=2*0.9*10m/s=18m/s; Ek=0.5mv*v=1620J:
下落的高度為h=0.5a(t*t)=0.5*9*(2*2)=18m, Ep=mgh'=10*10*(125-18)J=10700J
E=Ek+Ep=1620J+10700J=12320J
3到達地面時,Ep=0; 由動能定理得:mgh-F阻*h=Ek-0,得Ek=(mg-0,1mg)h=0.9mgh=11250J;
E=Ek+Ep=11250J
以上就是高一物理題目的全部內容,面的動摩擦因數為0.2,則物體最終速度v是(取g=10 m/s2)()A.2 m/s B.3 m/s C.5 m/s D.無法確定解析:首先計算物體受到的摩擦力Ff=μFN=μmg=0.2×10 N=2 N,然后計算物體受到的合外力F合=F+Ff=3+2 N=5 N,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合=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