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經濟生活計算題公式?一)知識儲備:流通中實際所需貨幣量的計算公式:流通中實際所需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待售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次數。 無論發行多少紙幣,它的總體購買力都只能與實際所需的金屬貨幣量一致。那么,高中政治經濟生活計算題公式?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巧用“口訣”解答《經濟常識》計算題
在近幾年的高考中,政治部分頻頻出現經濟常識計算題,尤其是關于商品價值量的計算,雖說數據不大,計算過程也不太復雜,但是學生在解答這種試題時仍是頭疼不已,面對考題無從下手。此類計算題的口訣,在理解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正確運用,則能有效解答問題。口訣是:“提高加,降低減;正比乘,反比除”,先算加減,后算乘除。試舉例說明如何運用這一口訣。
【例1】(2008年北京文綜卷第33題)2006年某商品價值為1元。2007年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5%,其它條件不變,該商品的價值:
A.0.75元B.0.80元 C.0.85元D.1.25元
【解析】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5%,按照口訣“提高加”,可以得出1+25%,又知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根據口訣“反比除”可得出1÷(1+25%)=0.80元,因此選B。
【例2】(2008年高考文綜四川卷第24題)假設某國2007年生產M商品10億件,單位商品的價格為10元,M商品價值總額和價格總額均為100億元。如果2008年從事M商品的勞動者數量增加10%,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0%,其他條件不變,則2008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和價格總額分別為:
A.100億元和110億元B.110億元和110億元
C.110億元和121億元D.121億元和121億元
【解析】勞動者數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均增加或提高10%,“提高加”,得出“1+10%”;價值總額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與勞動者的數量成正比,“正比乘”,所以2008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為100×(1+10%)=110億元。
可以用數學方程代入法:
首先根據“例如”判斷該人收入比5500高,所以個稅級數在3級以上;
其次假設為3級,設該人扣除后工資為x,則(x-3500)乘以10%-105=955,計算所得14100元。答案沒有更高的,所以不用考慮更高級別。
所以該題應選c。請考慮!
要明確計算目標:
該國2011年生產A產品的價格總額。
所以要計算出2011年A產品的單價或者價值量、A產品的數量。
找到材料已知條件:2010年A產品的總量是100萬件,每件產品的價值是10元,
而2011年生產A產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倍,
所以2011年A產品的單位價值量為:10/(1+100%)=5元。
注意通貨膨脹率為20%,即物價上漲20%,
那么2011年A產品的價格為:5*(1+20%)=6元。
2011年生產A產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倍,那么2011年A產品的生產數量為:
200萬件。
最后,該國2011年生產A產品的價格總額為:6元*200萬件=1200萬元。
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正比,
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是反比,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社會是反比,
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時間是反比,
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是正比,
個別勞動生產時間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是反比。
商品價值量*商品數量=商品價值總量,
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
我學習政治時沒有遇到樓上所說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社會是反比”這樣的話。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商品價值量成正比,與一定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無關。
以上就是高中政治經濟生活計算題公式的全部內容,所以2008年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是:[15元÷(1+50%)]÷(1-20%),計算可知M=12.5元。故選B。【例4】(2008年高考政治海南卷2)假設某國生產M商品的企業只有甲乙兩家。2007年甲企業的產量為10萬件,每件商品的生產時間為6小時:乙企業的產量為8萬件。